词条 严助

严助简介,后代,族谱 -j9九游

严助,字义兴,为西汉中早期会稽郡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严忌之子,也有人说他是严忌的族子。后拜会稽太守,复留为侍中。

严助在世时姓庄,在他去世很多年后,《汉书》为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讳,把庄助等庄姓的人改称严姓。

严助是著名辞赋家。他在汉武帝时任中大夫,“上令助等与大臣辩论,……大臣数黜”。其后任会稽太守,被称赞为“会稽贤守”。建元三年闽越兵围东瓯,东瓯向汉朝告急,太尉田蚡力主不救,严助和他辩论并取得上风,武帝曰:“太尉不足与计”,终于出兵援救。

严助与朱买臣、淮南王刘安交好,而刘安谋反,严助受御史张汤指控,牵连而诛,葬绍兴府。

他有一个儿子严宏道。

现在,浙江省嘉兴市有严助墓,又称严将军墓。

相关人物
严助相关文献
浙江省-嘉兴-秀洲区严助
严助本名庄助(?-前122),西汉人,《汉书》为避东汉明帝刘庄的讳,把庄助改称严助。会稽郡吴县人,【又说为由拳(今嘉兴)人。】严(庄)忌之子,也有人说他是严忌的族子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郡举贤良方正,深受武帝赏识,擢为中大夫,参事最为力。常与东方朔、司马相如、吾丘寿王等大臣商辩朝政,撰写文稿,最得武帝信任。建元三年,闽越发兵攻东瓯。东瓯告急,太尉田蚡准备置之不问,严助驳田议,主张出兵援救东瓯。武帝派助以节发兵会稽,浮海相救,平定了局势。建元六年,闽越王郢兵进南越,武帝再派助发援兵,并使闽越降汉,自此,东南边疆得以安宁稳定。因功出为会稽太守,被称赞为“会稽贤守”。后侍于内廷,为武帝文学近臣,每逢有异事,武帝命作赋颂。元狩元年(前122),淮南王刘安、衡山王刘衡被告谋反,因为他与淮南王刘安交好,受牵连被诛。严助富文采,是著名辞赋家,著有《相儿经》、《严助赋》等赋35篇,书已不传。唯存《谕意...
查看全文
严助
参考书目《汉书》卷六四上《严助传》
胡助
参考书目《纯白斋类稿》卷十八《纯白先生自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武器,天气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
查看全文
严助
举为贤良严助是会稽吴县人,严忌的儿子,也有人说是严忌同族人的子弟。郡国荐举贤良,参加对策的有一百多人,汉武帝认为严助的对策最好,因此特意提拔严助为中大夫。后来得到朱买臣、吾丘寿王、司马相如、主父偃、徐乐、严安、东方朔、枚皋、胶仓、终军、严葱奇等,他们同在汉武帝身边。这时汉武帝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队多次出动,国内改订制度,朝廷事务繁多,因此屡次荐举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平民出身,几年官至丞相,开东阁,招引贤士同他一起商议国家事务,上朝见到天子,乘便谈论国家利益所在。汉武帝命严助等人与大臣辩论,天子门客与公卿大夫彼此用义理文章互相对答,大臣们多次被驳倒。其中特别受汉武帝信任宠幸的是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常常称病回避事情。东方朔、枚皋不能坚持根本原则,汉武帝有点把他们当作逗乐解闷的滑稽优伶看待。只有严助与吾丘寿王被任用,而且严助最先被任用。力主出兵建元三年(前138年)...
查看全文
严助相关标签
苏州人
西汉太守
庄姓
严姓
中国诗人
家族谱大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