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应璩

应璩简介,后代,族谱 -j9九游

应璩(190年-252年),字休琏。汝南(今河南汝南东南)人。三国时曹魏文学家。

伯父应劭,父应珣。应玚之弟。博学好作文,善于书奏。历官散骑常侍。张方贤《楚国先贤传》:“汝南应休琏(应璩)作百一篇诗,讥切时事,遍以示在事者,咸皆怪愕,或以为应焚弃之,何晏独无怪也。”

应璩参与曹丕的宴会,朱建平为应璩看相,说:“您的寿命是六十二岁,那时可以官做到常伯(皇帝的近臣),将有灾难发生。您去世的前一年,会看见一只白狗,只有您能看见,别人却看不见。”

应璩六十一岁时当了宫内省的侍中。后来有一次他果然独自看见一只白狗,别人都看不见。他知道自己来日无多,就抓紧时间吃喝玩乐,比预期的多过了一年,六十三岁时逝世,追赠卫尉。

应璩简介资料
子 应贞、应纯、应秀
《应德琏、应休琏集》
河南汝南东南
190 年
自学
252 年
历官
相关人物
应璩相关文献
高璩
高璩(qú)(?-865年),字莹之,唐朝-,唐懿宗年间曾短暂任宰相,为期两个月高璩是北齐皇族后裔,先祖高士廉在唐太宗朝拜相,尽管高家并未因此而显贵,但高璩的伯父高少逸和父亲高元裕都成为朝廷名臣。高璩在唐宣宗年间的849年中进士,后在地方上任幕僚。高璩的传并未记载他在哪年中进士,但崔彦昭的传记载崔彦昭、高璩和赵隐在同一年中进士,且指出崔彦昭是在849年中的进士。宣宗年间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尽管当时翰林学士被提拔是罕事,但高璩却被提拔为谏议大夫。唐宣宗之子唐懿宗继位后,高璩任东川节度使,不久又被召回长安任兵部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成为宰相。两个月后他就去世了,并得到追谥。但因为高璩生前和不良人士来往频繁,在太常博士曹邺坚持下,他得了一个“剌”的恶谥。
查看全文
赵璩
家庭祖上六世祖秦康惠王赵德芳五世祖赵惟能高祖父赵从贽曾祖父赵世经祖父赵令绩父赵子彦赵璩后裔子:孙:曾孙:玄孙:
应璩
家庭应贞:应璩的儿子,字吉甫,少年就以文才而闻名,官至散骑常侍,死于269年。应纯:应贞的弟弟。应绍:应纯的儿子,为黄门侍郎,被司马越所杀。应秀:应纯的弟弟。应詹:应秀的儿子。官至江州刺史。著作作品有《应德琏、应休琏集》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中。参考资料《三国志·卷二十一·卷二十一·应璩应贞传》,陈寿著,中华书局出版,1995年《三国志·卷二十九·卷二十九·方技传》,陈寿著,中华书局出版,1995年
权璩
参考书目《新唐书》卷一六五〈权璩传〉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十九
高璩
家世高璩是北齐皇族后裔,先祖高士廉在唐太宗朝拜相,尽管高家并未因此而显贵,但高璩的伯父高少逸和父亲高元裕都成为朝廷名臣。早期仕途高璩在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中进士,后在地方上任幕僚。宣宗年间又任左拾遗、翰林学士。尽管当时翰林学士被提拔是罕事,但高璩却被提拔为谏议大夫。历任丞郎、判度支。拜相唐宣宗之子唐懿宗继位后,咸通三年(862年)八月任时为翰林学士承旨、朝议大夫、守尚书金部侍郎、知制诰、上柱国、赐紫金鱼袋的高璩为检校礼部尚书、兼梓州刺史、御史大夫、充剑南东川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管内观察处置等使,散官勋如故。不久又召回长安,于六年(865年)四月任为兵部侍郎,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于是成为宰相。薛逢作诗《越王楼送高梓州入朝》。高璩又守中书侍郎。与刘瞻都引荐故人故弘文馆学士判馆事刘三复子刘邺为左拾遗。六月高璩就去世了,并得到追谥。但因为高璩生前和不良人士来往频繁,在太常博士曹邺坚持下,他得...
应璩相关标签
252年逝世
东汉侍中
三国人
应姓
汉朝作家
190年出生
其他
家族谱大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