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代县阿育王塔

代县阿育王塔,元代,文物考古 -j9九游

阿育王塔位于中国山西省代县人民政府院内,建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原系圆果寺中的塔,寺毁而塔存。

阿育王塔,塔平面为圆形,砖砌,周长60米,高40米。作覆仰莲瓣及重涩混肚与方涩的须弥座式,雕刻着各种花饰、荷瓣和印度的“陀罗尼经”。塔身上施曲尺形弥座,座上承刹杆。原有砖作相轮十三层,两层已毁,上覆盖盘,中装金顶宝珠。造型秀美,雄健挺拔,雕艺高超,为我国藏式塔中之佳作。

阿育王塔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主塔底层四隅各附建一座扇六角形亭状小塔,小塔环抱主塔,高低错落,主次相依,精巧华丽,壮观秀逸主塔是一座楼阁式建筑,通高31.5米,共分四层,各层檐下均配置华丽的砖仿木构斗拱。一至三层平面作八角形,底层中部砖制斗拱,北侧辟一券门。二三层均设平座。除各正面辟拱形券门外,还在各侧面雕以斜棂假窗、方形佛龛。第三层平座甚大,而塔身显著缩小,檐上拐角处均雕力士像,以承托塔身的第四层。第四...

代县阿育王塔简介资料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39°04′04″n 112°57′10″e
现存
ashoka pagoda
代县阿育王塔相关文献
阿育王寺
历史据明万历《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记载,寺始创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南朝梁普通三年(522年),梁武帝命扩建殿堂房屋,并赐额“阿育王寺”。唐玄宗元宝三年(744年),鉴真第三次东渡失败在舟山后,曾住锡于阿育王寺。五代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寺遭火毁。宋开宝六年(973)修复。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阿育王寺被朝廷定名为“阿育王山广利禅寺”,拓为十方禅刹。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名僧宗杲受诏住持阿育王寺。嘉定年间定“禅院五山十刹”,阿育王寺被列为“五山”之第五山。南宋末,阿育王寺又遭火灾。元代,阿育王寺重修,规模进一步扩大,并建西塔。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赐名“阿育王禅寺”。清康熙元年(1662年),寺毁于火,康熙十九年(1680年)重修。宣统三年(1911年)重修大殿。1912年—1916年重修大悲阁、禅堂等,舍利殿、藏经楼全部覆以琉璃瓦。1930年天王殿失火...
代县
行政区划代县辖6个镇、5个乡:上馆镇、阳明堡镇、峨口镇、聂营镇、枣林镇、滩上镇、新高乡、峪口乡、磨坊乡、胡峪乡、雁门关乡。文化和旅游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阿育王塔边靖楼长城—雁门关代县文庙
阿育王柱
参见德里铁柱
阿育王
生平家世阿育王的祖父,乃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月护王,其打败了亚历山大的军队,并获得了其后继者塞琉古帝国之承认,奠定其国孔雀王朝之大国地位。即位之初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前273年频头娑罗逝世,阿育王在大臣成护的帮助下,与其兄苏深摩争夺王位取胜,并把王族政敌全部杀死,在统治初期被认为是一个暴君。佛教传说说阿育王脾气暴躁,性格邪恶。他建造了阿育王的地狱,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酷刑室,被描述为“天堂般的地狱”,因为它的美丽外表与他指定的刽子手girikaa在其中进行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不久阿育王笃信佛教(有人说是受佛教徒的异母弟影响;也有说是受沙门的影响)。在约前261年征服羯陵伽国;有15万人被俘,10万人被杀,死伤数十万。继而,除迈索尔地区外,统一印度全境。其统治时期成为古代印度历史上空前强盛的时代。根据小摩崖法敕,阿育王在接触佛教后,曾经有两三年的时候不太积极,之后与僧团深入相处,约于即位后第七年皈
阿育王经
外部链接阿育王经
代县阿育王塔相关标签
山西佛塔
代县
山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忻州文物保护单位
元朝的塔
砖塔
喇嘛塔
忻州佛教建筑物
文化遗产
现存古迹
人文建筑
家族谱大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