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杨士奇

杨士奇简介,后代,族谱 -j9九游

杨士奇(1364年-1444年),名,字士奇,以字行,号东里,谥文贞,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吉安路太和州(今江西省泰和县)人。明朝内阁首辅、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与杨荣、杨溥合称“三杨”,是仁宣之治的缔造者之一。

杨士奇简介资料
杨景行(曾祖父)、杨公荣(祖父)、杨子将(父)
江西泰和
1364 年
泰和县澄江镇杏岭村北山坡
字士奇,号东里
江西泰和
1444 年
文贞
相关人物
杨士奇相关文献
《惠士奇传》
《惠士奇传》,惠士奇(1671―1741),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号半农居士,人称红豆先生。江苏
查看全文
广东-东莞余士奇
余士奇,号嵩岳,清朝时广东东莞人,进士。万历四十一年(1613)癸丑由南户部郎中擢任安徽宁国府知府,建府治,二百年仅构也,寻以此得疾卒。余公遗爱祠,祀在安徽祁门县五里牌。
查看全文
杨士奇
生平洪武年间杨士奇一岁时丧父,其母改嫁时任德安同知的罗性,杨士奇遂改姓罗。后一次罗家祭祖,年幼的杨士奇自做土像祭祀杨氏祖先,被罗性发现并赞其志,恢复其宗姓。随后,罗性因得罪权贵戍边陕西去世,杨士奇与母回到德安,一边教学一边侍母。他游走于湖北、湖南进行教学,其中居住江夏的时间最长。建文年间建文年间,明惠帝召集文臣修撰《明太祖实录》,王叔英与方孝孺以史才推荐杨士奇。之后,他进入翰林,充当编纂官。随后,吏部对进入史馆的文臣进行考试,吏部尚书张紞看到杨士奇的答卷后说:“这不是一个编经人的言论。”于是奏请为第一名。该授吴王府副审理,仍然供其编纂馆职位。永乐年间明成祖即位后,改杨士奇为翰林院编修。不久,进入内阁,参与负责机务。数月后,晋升为侍讲。永乐二年,选拔宫僚,杨士奇为左中允,三年后再升为左谕德。杨士奇为官谨慎,在家从不言公事,即使是至亲都不得听闻。他在明成祖前,举止恭慎,善于对答,谈事有灼见。他...
高士奇
康熙朝近臣《清史稿》卷二百七十一·列传五十八中记载:康熙帝曰:“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高士奇作为帝师本来官运亨通颇得康熙赏识,但是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冬天,左都御史郭琇上疏奏其贪赃枉法、背公行私、谄附大臣、揽事招权,诸多罪状不但令皇上猜忌,也让高士奇无可狡辩,无奈之余,康熙帝下令高士奇“休致回籍”(告老还乡)。参考书目《清史稿》《清史列传》
陈士奇
生平好学,有文名,不知兵。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授中书舍人。崇祯四年(1631年)授礼部主事,升广西提学佥事。因父丧丁忧归里。服阕,起用为重庆兵备,不久改贵州,再督学政。又因母丧丁忧。服阕,起为赣州兵备参议,进副使,督四川学政。廷臣交相上疏,荐举士奇知兵。崇祯十五年(1643年)秋,擢右佥都御史,接替廖大奇,巡抚四川。松潘兵变,聚众数万人,士奇谕以祸福,全部就抚。士奇本为文人,好与诸生谈兵,朝廷以为其通晓兵事,结果临战却以文墨为事,导致军政废弛。女将秦良玉请求分守十三关隘,士奇也置之不理。四川防守堪忧。崇祯十六年十二月,朝议以其不称职,命龙文光代之。崇祯十七年(1644年)四月,北京发生甲申之变,流贼李闯王入城,崇祯帝自杀。陈士奇本已卸任,闻讯道:“必报国仇。”于是留驻重庆,抗击张献忠。二十日,城破,陈士奇与副使陈纁、知府王行俭、知县王锡均被执。士奇大骂。敌兵将其缚于教场,方要处决,...
杨士奇相关标签
明朝礼部侍郎
谥文贞
明朝三公
明朝翰林
泰和人
1364年出生
华盖殿大学士
明朝诏狱受难者
明朝翰林院学士
明朝兵部尚书
杨姓
明朝三孤
1444年逝世
明朝内阁首辅
政府人物
家族谱大览
杨士奇导读知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