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樊逊

樊逊简介,后代,族谱 -j9九游

樊逊(?-565年),字孝谦。北齐河东北猗氏(今山西临猗县)人。

早年好学不缀,有才名。二十二岁举秀才,官颍州长史,天保五年(554年)正月,齐文宣帝欲封禅泰山,孝谦上疏批评道教、神仙皆为虚妄。天保七年(557年),与高乾和、马敬德等十一名秀才同校群书,共同勘定御府藏书。累迁至员外散骑侍郎。北齐天统元年(565年)卒。

樊逊简介资料
565 年
樊逊相关文献
樊氏先祖——樊子迟
樊氏先祖樊子迟,孔子七十二贤之一。苏州文庙现有其碑像。樊子迟(前505年-前454年),名须,字子迟。春秋末年鲁国人。击齐有功,是孔子晚年的得意门生、七十二贤弟子中较有影响的一位。樊子迟勤学好问,勇武有力,悯农重农。后同闵子骞和宓子贱一起来棠邑设坛办学。鲁悼公十四年(前454年)卒,葬于故居西南一里许的济水北岸,即今鱼台县武台村。其五世孙樊於期,七世孙樊哙均为古代名将。驱车保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攻鲁,鲁国当权者季康子不主张抵抗。经冉求再三劝说,才勉强抵御。冉求率左师御敌,樊子迟为副将。面对强大的齐军,樊子迟毫不畏惧,奋勇杀敌,大破齐军。这年秋天,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听到樊子迟的作战事迹,表示赞赏。樊子迟对孔子也仰慕已久,就带着礼物拜访孔子,孔子欣然收樊子迟为弟子。从此,樊子迟跟随孔子,并经常为他驾车,成为孔子晚年得意弟子之一。樊迟问孝有一天,孟懿子与孔子交谈,问他什么是“孝”...
查看全文
樊鯈
参考资料《后汉书》列传22樊宏传
毕尔逊
生平毕尔逊出生在美国纽约市,是家中的第9个孩子,父亲斯蒂芬·毕尔逊,母亲萨利·毕尔逊,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主张废奴主义。他的名字得名于著名的废奴主义者arthurtappan。1850年,毕尔逊13岁时,他参加了卫理公会的奋兴聚会,首次公开接受基督信仰。1857年毕业于纽约州克林顿的哈密尔顿学院,1869年毕业于纽约协和神学院。1860年,他娶了萨拉·本尼迪克特;他们一共有7个孩子,这七个孩子都在15岁之前信主,并且后来成为牧师,宣教士和平信徒的领袖。当毕尔逊40岁的时候,作为底特律最大教会的牧师,他参加了一系列关于宣教的课程,并且意识到自己非常骄傲,贪婪,和想要成为富有。因此,他决定代领他富有的教会去帮助那些底特律的平穷人。接着他废除了教堂座椅的租金,决心要靠着信心来接受自己的工资。在1889-1890年期间,他去到英国宣教。自从1888年开始,他作为世界宣教回顾的编辑,分别在1891...
何逊
何逊,南朝齐、梁文学家。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省兰陵县长城镇)人,侨居丹徒。曾祖承天,宋御史中丞,曾考定《元嘉历》。逊八岁能诗,二十岁左右举秀才,同时诗人范云览其试策,大加称赞,就此结为忘年交。诗为沈约所赏。逊出身贫寒,仕途很不得意。天监中,为奉朝请,迁中卫建安王萧伟水曹行参军,随任江州(今江西九江)。后还建康(今南京),一度得武帝赏识,旋为所弃,出为安西安成王萧秀参军、兼尚书水部郎,除仁威庐陵王萧续记室,复随府江州,卒于任所。后人因称"何记室"或"何水部"。其诗文与同时刘孝绰齐名,世称"何刘"。又以诗与阴铿颇相似,世号"阴何"。其实何诗所以多"苦辛"之词,乃是其坎壈遭际所致,诗作多不平之鸣,并非无病呻吟。今存诗一百一十余首,多为赠答及纪行之作,擅长抒写离情别绪及描绘景物,其特点在于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写衬托出作者的主观感受,往往寓目即书,不喜用典故,写景抒情极为精妙,格调清新婉转,如向称名...
查看全文
樊岭脚樊姓宗祠
樊岭脚祝氏宗祠位于武义县俞源乡凡岭脚村村口,廊桥之南峡溪之伴,是樊岭脚村最大型的古建筑。宗祠占地约700平米,两进一天井,四合院结构,硬山两坡顶,面阔五开间,分前厅和后堂,两边厢房。整座建筑装饰简约,但精致,用料考究,为清代早期建筑,是典型的浙南山地风格。宗祠目前保存基本完整,享堂供有祖宗像和牌位。除宗祠外,樊川祝氏分三房,每房各建有一座香火堂,分布在峡溪两岸,类似于小宗祠或大厅。是本房系族人婚嫁、丧殡等大事举行礼仪的公共场所。均为一进三开间硬山顶砖木结构。其中“怀德堂”的前面建有“树义门”坊门,据说这一房曾经出过太医。
查看全文
樊逊相关标签
南北朝政治人物
政府人物
家族谱大览
网站地图